• 医学文献
  • 知识库
  • 评价分析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论文 期刊
取消
高级检索

检索历史 清除

医学文献 >>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知识库 >>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评价分析 >>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左、右硬脑膜下腔串联腹腔分流法治疗外伤性双侧硬脑膜下腔积液

摘要:

篇首:  外伤性双侧硬膜下积液,临床并不少见。当积液量大,压迫脑组织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时,必需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但是经常发现双侧硬膜下腔不相通的现象。为了使一次手术能解决问题,我们设计了左、右硬脑膜下腔串联腹腔分流的术式,疗效确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年龄22~71岁,系脑挫裂伤恢复期患者。伤后多次CT扫描见双侧硬膜下积液不断增加。逐渐出现神志淡漠,语言不畅,大小便障碍,意识不清,精神症状,步态不稳等额叶、胼胝体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经药物,多次腰穿放液等治疗无效,且症状日趋严重,为此,采用此术式治疗。1.2 手术方法 根据CT提示,于发际后(为了美观)中线旁3 cm左右,硬膜下积液的范围内,左右两侧各钻孔1个,切开硬膜,可见积液流出。于帽状筋膜下,两个骨孔间置入内径1.5 mm左右的硅胶管1条,两侧各伸入硬膜下前2~3 cm。管的两端1.5 cm内各剪2~4个侧孔并加以固定。完成左,右硬膜下腔的串联。再于右侧的骨孔内置入相同口径的硅胶管1条,远端经耳后皮下通道直至腹部,硅胶管末端置入腹腔20 cm左右,妥善固定,完成手术。1.3 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额叶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无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术后2个月复查CT,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受压脑组织复位。2 讨论  随着CT的应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病例被发现日益增多。积液量有多有少,少量积液者,经药物等非手术疗法,可以自行消散。积液量多且不断增加,用常规方法无法控制其发展,特别是双侧积液的患者,往往因为出现额叶及胼胝体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而必须采用手术引流积液。手术引流有两种方法:(1)外引流:因为需行引流术的患者,往往由于病程较长,受压的脑组织难以在短时间内复位。而外引流超过1周以上,极易发生感染,所以不宜使用。(2)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法:双侧硬膜下积液经常被发现有互不相通的现象,而术前又无法判断是否相通。经多次教训后,笔者设计了此术式。实践证明,此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避免了外引流的缺点,既可达到较长期的引流,使受压的脑组织有足够的时间复位,又避免了引起感染的可能。

更多
作者: 杨波 [1] 黄金钟 [1]
期刊: 《实用医学杂志》2001年17卷2期 93页 ISTICPKU
分类号: R74
栏目名称: 短篇报道
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01.02.056
发布时间: 2004-01-08
  • 浏览:162
  • 下载:4

加载中!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 |
  •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new翻译 充值 订阅 收藏 移动端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使用
帮助
Alternate Text
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