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黏膜放大内镜下pi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
篇首: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pit)的形态与大肠病变性质密切相关.过去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根据各自的观察对pit形态进行了多种分型,如Kosaka等通过277例大肠黏膜病变实体显微镜观察,将pit分为四型:单纯型(simple)、乳头型(papillary)、管状型(tubular)和沟槽型(sulcal).多田对此进行了改进,分成六型,增加了混合型和无结构型.另有Eto及Nishizawa的分型.以上分型均未形成标准.直到1996年,工藤通过1 676例实体显微镜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提出了新的pit分型标准,这一分型被日本学者广泛接受,已成为目前通行的pit分型标准.以下将介绍此分型标准并结合放大内镜所见配合图片加以说明.
更多
作者单位:
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疾病研究所
[1]
期刊: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4年9卷4期 246-249页
ISTIC
分类号:
R5
栏目名称:
专家读片
DOI:
10.3969/j.issn.1672-2159.2004.04.026
发布时间:
2005-11-03
- 浏览:269
- 被引:6
- 下载:25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