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节律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机制及相关治疗进展
Role of circadian rhythm in initia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 and progress of targete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摘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高峰集中在上午6∶00-12∶00之间,夜间20∶00又有一次高峰。其发生可看做是应激因素(外因)与节律因素(内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今认为此现象与清晨前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迅速增强,儿茶酚胺类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多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有关。目前研究证实,在哺乳类动物中生物时钟运作至少有8个核心生物时钟基因参与:Period 1(Per 1)、Period 2(Per 2)、Period 3(Per 3)、Cryptochrome 1(Cry 1)、Cryptochrome 2(Cry 2)、CLOOK、BMAL 1和Casein kinase I ε。随着AMI昼夜节律性研究的深入,时间治疗学应运而生,可根据不同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下的昼夜节律性,结合时间治疗学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与血压、凝血节律性的关系、涉及机制及时间治疗学作一综述。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45
- 被引10
- 下载107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