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性抗凝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就诊于该院的Caprini模型评分≥3分的37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监测其凝血功能、D-二聚体(DD)水平,分为预防抗凝组与非预防抗凝组,预防抗凝组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5 000 IU/d,比较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总生存时间(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①腺癌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鳞癌患者缩短(P=0.005),纤维蛋白原(FIB)增多(P=0.018);淋巴结转移患者DD升高(P=0.042);分期较晚的患者较分期较早的患者APTT缩短(P =0.042),FIB增多(P =0.023).②预防性抗凝治疗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P=0.001),APTT延长(P =0.007),FIB减少(P=0.003).③预防抗凝组、非预防抗凝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分别为3.47%和9.76%(P =0.020).④预防抗凝组中位OS较非预防抗凝组延长(P=0.016),两组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分期、是否转移最终进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P=0.003和P=0.002),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5).⑤预防性抗凝治疗组应用LMWH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住院治疗的恶性实体瘤患者如无抗凝禁忌应常规给予LMWH预防性抗凝治疗.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57
- 被引13
- 下载89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