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篇首: 同种器官供体十分有限和随机,且受到组织配型的限制.去除器官组织中的细胞成分,使宿主对移植物的抗原反应程度降到最低,有望使随机的器官特异性无细胞异体或异种基质移植物成功.1964年Grillo等[1]最先对皮肤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1977年Oliver等[2]通过胰蛋白酶处理皮肤得到无细胞真皮胶原用作临床创面敷料,1989年Badylak SF用猪小肠制备成无细胞基质移植物(acellular matrix grafts,AMGs)成功地进行狗动脉血管搭桥,直至1995年Wainwright[3]研制出无细胞真皮基质(ADM,商品名"AlloDerm")充当复合皮永久性真皮替代物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这些组织经脱细胞处理目的在于清除器官组织内全部细胞,同时保持该组织的细胞外基质(ECM)结构及其生物化学特性[4],以获得组织或器官重建的最大效价.此后,多种来源的AMGs被用作器官缺损的生物假体,已经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用中获得部分功能重建,成为重建外科崭新的研究领域.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27
- 被引2
- 下载4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