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摄食行为是动物最重要的行为之一,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长和存活。鱼类的摄食行为丰富多样,适应不同的生境,并随个体发育而变化。各种行为在动物个体的一生中是如何发生的,其发育路径受哪些因素影响,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属于行为发育问题,是行为生物学中的四大基本问题之一。鳜(Sinipercachuatsi)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消费者,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一种淡水养殖鱼类,其摄食行为复杂多样,而且自开口便以活鱼为食。这种特殊的摄食习性增加了鳜的养殖难度,但同时又为摄食行为发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许多研究者从生态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不同的角度对鳜的摄食行为进行了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基础资料。然而,系统的摄食行为发育过程研究还十分缺乏。因此,目前仍不能很好地回答鳜的摄食行为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适应意义,养殖环境对其有何影响等问题。研究行为发育过程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因此,本论文在养殖条件下,对鳜的摄食行为及相关行为系统的早期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分析和检验了摄食行为发育过程的可能影响因素。通过探索鱼类行为发育规律,全面认识鳜的摄食行为特征,服务于鳜的苗种培育实践。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br> 1.根据行为和形态特征,将鳜的早期发育过程划分为胚胎时期、仔鱼时期和稚鱼时期。对三个发育时期的行为动作分别进行了描述和分类。自主行为、游泳行为、摄食行为、防御行为和社会行为在发育过程中依次出现。行为动作总数量随日龄非线性地增加,部分行为动作只在特定发育阶段出现。<br> 2.胚胎的扭动行为自主发生,先后出现两种不同周期的运动节律,短周期节律在耳石出现期出现,长周期节律在眼黄色素期形成。仔鱼的爆发游泳行为在没有明显外源刺激条件下也频繁发生,其最大速度在尾索上翘期快速升高,到尾鳍鳍条出现期时达到最大值。仔鱼的摄食行为最初依赖于视觉,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卵黄吸尽期仔鱼在白天有两个摄食高峰,背鳍形成期仔鱼在夜间也能摄食。<br> 3.鳜的形态结构在早期发育阶段变化剧烈,体型随体长而变化。异速生长分析发现,摄食相关器官的发育与摄食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下颌长和眼睛等器官在开口摄食期前正异速生长。摄食行为中的追赶动作和藏匿动作也与躯干肌节高和鳍条长的正异速生长相关。<br> 4.鳜仔鱼在4DAH时开始外源摄食。延迟投饵组仔鱼比相同日龄正常投饵组仔鱼的摄食率低,表明除了发育状态,鳜与饵料鱼相互作用的学习经历在其初次摄食建立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初次摄食建立过程所需的学习时间在群体内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正常投饵组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身体质量增加而降低,符合幂函数关系方程;延迟投饵组仔鱼的生长曲线在先升高后,也随身体质量增加而降低,且一直处于正常投饵仔鱼生长曲线的下方。这些结果表明,鳜在开口摄食期时生长速度极快,此时,饥饿有可能永久性地改变其生长轨迹。<br> 5.鳜稚鱼的捕食过程复杂,包括一系列行为动作和选择。捕食方式多样,依据跟进距离可分为追赶、跟踪和伏击三种。在捕食过程中,来自不同养殖空间大小的鳜稚鱼群体对捕食地点、捕捉时机和捕食方式的选择均存在显著差异。伏击捕食方式出现频率在大空间组比在小空间组高,表明捕食方式发育受养殖空间大小影响。<br> 6.鳜稚鱼经过驯化能摄食人工投喂的死饵料鱼。驯化时在500尾学习鱼群体中加入50尾示范鱼,能显著地改变学习鱼群体对死饵料鱼的袭击反应时间和袭击持续时间,并减少成功驯化所需的训练次数。这些结果表明,鳜稚鱼具有社会学习能力。局域增强和反应易化社会学习过程可能是鳜稚鱼摄食行为群体驯化方法的内在机制。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6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