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文献
  • 知识库
  • 评价分析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论文 期刊
取消
高级检索

检索历史 清除

医学文献 >>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知识库 >>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评价分析 >>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微循环复苏—从理论到实践

摘要:

随着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脓毒症的治疗策略经历了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 EGDT)、晶体胶体之争、 输血与输注白蛋白、 目标血压维持等, 历经多次指南更新迭代, 脓毒症特别是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大幅下降[1]. 究其原因, 主要是对脓毒症人群的界定、 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 脓毒症的治疗时机把控等仍缺乏清晰的认识. 脓毒性休克作为目前重症医学面临的难题之一, 表现为重度感染后机体产生急性循环障碍, 进一步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 组织灌注水平下降, 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最终导致死亡[2].急性循环衰竭的本质其实是微循环的功能障碍. 研究发现, 脓毒性休克即使达到了早期的目标治疗,大循环已复苏的状态下, 仍然可能存在微循环功能障碍, 进而影响局部组织细胞的氧供, 导致器官功能障碍[3]. 因此改善微循环成为治疗脓毒性休克的关键. 本文从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微循环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循环复苏的药物进展三个方面对微循环复苏进行阐述.

更多
作者: 郭树彬 [1]
栏目名称: 述评
发布时间: 2019-04-11
  • 浏览:92
  • 下载:325

加载中!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 |
  •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new翻译 充值 订阅 收藏 移动端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使用
帮助
Alternate Text
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