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1
- 9
- 1
- 3
- 3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王亚晗 王兴臣 《中医药通报》 2014年13卷3期 57-58页ISTIC
【摘要】 六经辨证乃仲景《伤寒论》之精华,本验案从疡病病机及少阴经病欲解时出发,着眼于少阴热化及少阴气郁之病症,以黄连阿胶汤合用四逆汤治疗皲裂性湿疹,紧扣方证相应之精要而获桴鼓之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亚晗 王兴臣 《中医药通报》 2014年13卷1期 19-20页ISTIC
【摘要】 雷氏透达膜原饮一方始见于清代医家雷丰所著《时病论》,该方以芳香化浊、理气散邪之品,共奏开达膜原、辟邪化浊之功,治疗邪伏膜原之疾患.验案以寒热往来、腹胀泛酸为主症,兼具少阳、太阴两经之病症,符合邪伏膜原之病理特点,故用是方获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晨 王兴臣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8年18卷A2期 270页
【摘要】 通过解析王兴臣教授应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不同内科杂病,探析导师把握不同疾病的病机特点、用药规律,以期为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金平 孙海洋 等 《光明中医》 2016年31卷1期 40-44页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刺五加治疗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库、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刺五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学斌 王中琳 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15卷16期 2067-2068页ISTIC
【摘要】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的名方,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消化、呼吸、神经、泌尿等多种系统疾病[1].本研究例举王中琳教授用《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失眠的验案,并分析病机、方药配伍意义,以期开拓临床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坤 邵元欣 等 《中医药通报》 2016年15卷3期 52-53页ISTIC
【摘要】 乌梅丸被视为治疗厥阴病的经方,其清热温寒的组方特点在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诸症如胸痹、失眠、黄疸等均有良效。临床中,结合患者症、脉、舌的特点,认准厥阴病寒热错杂病机,辨证选方,可收奇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坤 吴春丽 等 《中医药通报》 2016年15卷2期 49-50页ISTIC
【摘要】 梅核气的基础病理为气郁痰阻,后世多认为其病机为七情郁结,气机不疏,津液失布,凝津成痰,气痰相搏,循经上逆于咽喉之间,惯于以半夏厚朴汤治之.然笔者认为梅核气病机复杂,用药不可拘泥于半夏、厚朴、柴胡等疏肝理气之品.临床治疗中唯谨遵辨证论治之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春丽 姬琳 等 《中医药通报》 2016年15卷3期 39-40页ISTIC
【摘要】 笔者从运气论治,临床辨证应用紫菀汤疗效确凿,运用范围广泛,不拘泥于岁运年份,不拘泥于肺系疾病,只要存在“肺虚火炎”的病机特点,即可灵活化裁,辨证应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春丽 王兴臣 《中医药通报》 2015年14卷4期 64-65页ISTIC
【摘要】 胸痹是临床常见的心系疾病,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属难治性疾病.历代医家常从气滞、血瘀、寒凝、痰浊、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论治.笔者跟随导师王兴臣教授学习以来,发现老师擅从六经欲解时入手,每获良效,深受启发,兹举案例如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坤 吴春丽 等 《中医药通报》 2015年14卷6期 62-63页ISTIC
【摘要】 柴胡桂枝干姜汤症为少阳病兼变证之一,属少阳病误用汗吐下后少阳证未罢又见太阴病,症见晨起口苦、兼见腹泻,或口苦于傍晚欲解者符合少阳太阴并病,临床中患者头痛凡符合该症病脉特点,结合五运六气理论治疗多获良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