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文献
  • 知识库
  • 评价分析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论文 期刊
取消
高级检索

检索历史 清除

医学文献>>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知识库 >>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评价分析 >>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生命早期暴露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与成年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关系研究

摘要背景:近年来,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健康和疾病的发育起源”(Thedevelopmentaloriginsofhealthanddisease,DOHaD)假说认为,这类疾病除了与成人期的生活方式和基因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人类在生命发育过程的早期(包括胎儿、婴儿、儿童时期)经历不良因素(子宫胎盘功能不良、营养不良等)有关。胎儿为了适应宫内营养不良环境使其机体的代谢及一些重要组织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永久性或程序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会增加成年后肥胖、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易感性。新生儿出生后的一段时期亦是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期。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出生的婴幼儿普遍遭受了食物短缺及营养不良的危害。这场大饥荒对生命早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人群成年后慢性疾病易感性可能会产生影响。<br>  目的:本研究探讨生命早期暴露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对成年后肥胖、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否会产生影响,溯源成年人患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原因,为慢性代谢性疾病营养改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br>  方法:采用历史队列研究的方法,从合肥市某体检中心选取1956年10月1日到1964年9月30日的体检者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膳食调查、体力活动调查、体格测量指标和实验室生化指标,调查对象共计847名。其中,于1956年10月1日至1958年9月30日出生的人群被定义为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于1959年10月1日至1961年9月30日出生的人群被定义为胎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于1962年10月1日至1964年9月30日出生的人群被定义为未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由于中国三年自然灾害的开始和结束没有明确的日期,为了减少暴露日期的错误分类,于1958年10月1号至1959年9月30号出生的人群和于1961年10月1号至1962年9月30号出生的人群被排除,最终本研究共有668名研究对象。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膳食模式分类采用简化等级回归分析(reducedrankregression,RRR),食物组平均每日摄入量和膳食模式得分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不同出生队列与测量指标的影响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出生队列对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r>  结果:在未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中,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收缩压比未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收缩压平均高5.63mmHg(95%CI:2.70,8.56;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状况、家族史、地区、体力活动、营养补充剂和膳食模式得分等混杂因素后,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收缩压比未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收缩压平均高6.18mmHg(95%CI:3.20,9.16;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r>  在未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中,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舒张压比未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舒张压平均高2.51mmHg(95%CI:0.22,4.80;P=0.0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状况、家族史、地区、体力活动、营养补充剂和膳食模式得分等混杂因素后,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舒张压比未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舒张压平均高2.76mmHg(95%CI:0.44,5.08;P=0.0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r>  在未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中,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与未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空腹血糖平均水平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状况、家族史、地区、体力活动、营养补充剂和膳食模式得分等混杂因素后,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空腹血糖水平比未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空腹血糖水平平均高0.37mmol/L(95%CI:0.05,0.68;P=0.0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r>  在未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中,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血清总胆固醇平均水平与未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血清总胆固醇平均水平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状况、家族史、地区、体力活动、营养补充剂和膳食模式得分等混杂因素后,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比未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平均高0.17mmol/L(95%CI:0.01,0.32;P=0.0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r>  在未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中,胎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未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平均高0.14mmol/L(95%CI:0.00,0.27;P=0.0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状况、家族史、地区、体力活动、营养补充剂和膳食模式得分等混杂因素后,胎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与未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  在未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中,胎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患高甘油三酯血症[RR(95%CI):1.95(1.14,3.31);P=0.004]的危险性增加;调整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状况、家族史、地区、体力活动、营养补充剂和膳食模式得分等混杂因素,胎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患高甘油三酯血症[RR(95%CI):2.15(1.18,3.91);P=0.0135]的危险性增加。<br>  在未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中,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患高血压[RR(95%CI):1.65(1.13,2.40);P=0.0068]的危险性增加;调整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状况、家族史、地区、体力活动、营养补充剂和膳食模式得分等混杂因素后,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患高血压[RR(95%CI):1.92(1.25,2.96);P=0.0067]的危险性增加。<br>  在未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中,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患高血糖[RR(95%CI):1.69(1.15,2.49);P=0.0032]的危险性增加;调整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状况、家族史、地区、体力活动、营养补充剂和膳食模式得分等混杂因素后,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患高血糖[RR(95%CI):2.09(1.35,3.23);P=0.0005]的危险性增加。<br>  在未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中,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患糖尿病[RR(95%CI):1.95(1.13,3.34);P=0.0165]的危险性增加;调整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状况、家族史、地区、体力活动、营养补充剂和膳食模式得分等混杂因素后,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患糖尿病[RR(95%CI):2.35(1.26,4.38);P=0.008]的危险性增加。<br>  结论:调整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状况、家族史、地区、体力活动、营养补充剂和膳食模式得分等混杂因素后,与未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相比,胎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患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危险性增加;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患高血压、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婴幼儿期暴露于饥荒年的出生队列成年后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显著增高。生命早期暴露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增加了成年后患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危险性以及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

更多
广告
  • 浏览0
  • 下载0

加载中!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 |
  •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new翻译 充值 订阅 收藏 移动端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使用
帮助
Alternate Text
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