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增高,我国人口出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失独老人数增多,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也呈现上升趋势。伴随老龄化而来的健康问题对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创新养老模式,在养老服务中树立健康理念,强化医疗服务,整合现有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推动新的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br> 医养结合作为长期照护的子概念,通过对长期照护概念的梳理,进一步明确医养结合服务的内涵,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提供主体、服务模式的实现、服务人员以及服务机构的资质和准入标准,提出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实现方式。<br> 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及瑞典等国家由于其老龄化出现的比中国早,并在早期意识到了老年人长期照护的问题。他们通过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为老年人的健康保障提供了法律保护,同时明确了政府职责,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多方参与的筹资模式,并根据老年人的需要提供多种模式的服务。但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多,以及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各国近几年逐渐提高对居家及社区养老的重视。<br> 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国家近年越来越重视老龄化问题,先后对老年人口状况进行追踪调查,也对全国失能老年人情况进行摸底。鉴于目前我国老龄化的实际情况,养老床位一方面供大于求,另一方面一床难求。目前北京、安徽、青岛等城市率先推出了医养结合模式,如:二、三级医院办养老病房、养老机构增设医务室、社会资本等多种模式。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政策的不健全、未建立筹资渠道、照护人员数量不足等情况,各地的医养结合发展受到限制。<br> 最后建议强化政府职责,加强多部门协同推进医养结合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提供;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医养结合商业保险;完善医养结合法律法规,为医养结合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建立以居家为主、社区依托,医疗机构支撑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通过对转岗培训以及毕业前教育等多种方式加快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2429
- 被引178
- 下载831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