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文献
  • 知识库
  • 评价分析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论文 期刊
取消
高级检索

检索历史 清除

医学文献>>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知识库 >>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评价分析 >>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瘢痕疙瘩临床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瘢痕疙瘩主要表现为体表的1个或多个质硬、充血且有广泛侵袭性的肿块,其病理特点是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分泌,胶原纤维的过度杂乱沉积.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有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可以促进皮肤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是瘢痕产生的根本原因[1].有研究发现,瘢痕疙瘩与脂类代谢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辛宇等[3]发现,CD26分子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胡强等[4]研究发现,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 α)在病理性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显著升高,且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活力,对瘢痕疙瘩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复杂的病因给瘢痕疙瘩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单纯手术或药物治疗的复发率极高.近年来,多种方法的联合治疗使瘢痕疙瘩的治愈率逐渐增高.本文对瘢痕疙瘩的联合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更多
广告
  • 浏览208
  • 下载161
临床军医杂志

临床军医杂志

2017年45卷10期

1090-1092页

ISTICCA

加载中!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 |
  •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new翻译 充值 订阅 收藏 移动端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使用
帮助
Alternate Text
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