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湿地植物与湿地农田作物铁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Seasonal variation of iron content in typical wetland plants and in wetland farmland crops in Sanjiang Plain of Northeast China.
摘要分析了三江平原自然湿地的优势种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毛苔草(C.lasiocarpa)和湿地农田中的大豆(Giycine max)和水稻(Oryzasativa)各器官铁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湿地植物各器官的铁含量呈金字塔构型,成熟期(9月)时位于金字塔尖的叶的铁含量约为位于塔底的下草根层(地下20-30cm)的3.08%、4.42%和1.18%;幼龄期(5月)的铁含量垂直剖面Logistic拟合很好,R2分别达1.0000、0.9902和0.9954;整个生长季地下部分铁含量均逐渐降低,而地上部分具有种间和器官间差异.相比之下,农作物大豆和水稻的铁库主要集中在地下根系中,且随生长季的延长而逐渐富集;地上部分的铁含量远低于根系,其中地上部分又以叶的含铁量最高,随生长期的延长有所增加,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67%和75.61%;成熟期作为种子的大豆和稻米铁含量最低,仅相当于同期根铁含量的5.50%和0.44%.不同物种间相同器官铁含量的差异随生长期不同而变化.湿地植物对土壤铁的富集能力要大于湿地农田作物.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257
- 被引21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