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监测及临床运用
目的:通过观察肝硬化时凝血四项关键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了解其临床运用意义.方法:72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血浆凝血四项的检测且观察凝血功能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观察40例手术患者行相同方式手术且术后使用相同监护条件时术中出血量与术后3 d血浆管引流量的变化.结果: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不仅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而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越明显.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肝硬化患者随着分级加重PT、APTT、TT逐渐延长,FIB逐渐降低.降低幅度依次为A级<B级<C级,三级中的PT、APTT、TT、FIB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PT、APTT、TT时间延长和FIB结果降低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具有一致性.肝功能分级愈差,凝血障碍愈明显.手术惠者随着肝功能分级的降低,术中出血量与术后3 d血浆管引流量也在增加.结论: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能从多方面及时、准确地反映肝硬化患者肝脏的损害程度和凝血功能情况,所以需动态地观察凝血四项指标以便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好的监测和治疗.
更多- 浏览:115
- 被引:13
- 下载:34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