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观察及CD4+/CD8+比值的变化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change of CD4+/CD8+ratio in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with different stages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分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临床病理学形态以及CD4+、CD8+的表达及CD4+/CD8+比值,以探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及相关机制.方法 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甲外科53例手术确诊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病例,根据GLM 临床特点分为肿块期(n=14)、脓肿期(n=23)、溃后期(n=16),各组手术切除标本行石蜡制作、HE 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特点,计算各期CD4+、CD8+的表达及CD4+/CD8+比值;同时检测其外周血CD4+/CD8+的比值.结果 53 例GLM 患者发病中位年龄33岁,左侧38 例,右侧15 例,22 例伴有催乳素升高,患者多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病程1~12 个月.GLM 镜下表现为非干酪样肉芽肿性炎,肿块期仍可见小叶结构,而脓肿期小叶逐渐融合,溃后期小叶融合成片,多无法辨清小叶结构并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53 例GLM 患者共有44 例病灶处CD4+/CD8+的比值小于1.5,且CD4+/CD8+<1.5 病例数在溃后期明显低于肿块期与脓肿期(P<0.05),肿块期与脓肿期差异不明显.53 例患者的外周血中有33 例CD4+/CD8+比值小于1.5,CD4+/CD8+<1.5 病例数在溃后期明显低于肿块期与脓肿期(P<0.05),肿块期与脓肿期差异不明显.结论 病理诊断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金标准,应该注重病理诊断;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溃后期相对于肿块期及脓肿期,病灶处及外周血CD4+/CD8+比值降低的病例数明显减少,提示CD4+/CD8+比值降低可以作为GLM 严重程度的指标,为揭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生发展的机制及提供治疗手段有重要意义.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06
- 被引3
- 下载22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