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儿脑性瘫痪( 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该病是涉及神经、运动、认知等领域的小儿主要致残性疾病之一,从1861年英国医生Little 提出脑瘫这一概念起,对其病因学的研究一直弃而不舍,但因其难以在人群研究基础上进行脑瘫风险因素分析,故而国内外多采用回顾性的病例对照分析方法,因其病因及病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确切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至今还没有国际统一的定义.对脑瘫病因的认识,初期主要认为缺氧等各种产时损伤是导致脑瘫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长期延用并得到医学界以至社会的广泛认同.其后,对脑瘫的认识逐渐加深,尤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胎儿期及新生儿期的脑血管病变、感染、大脑发育不良、代谢障碍、自身免疫和凝血功能异常等均能导致婴儿的大脑损伤.脑瘫的发病是一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且大多因素与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国内采用1:2匹配设计方法对105例脑瘫患儿的研究显示,脑瘫危险因素依次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既往不良孕产史、羊水异常、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多胎妊娠、宫内窘迫、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孕次大于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10个独立危险因素,但产时和产后危险因素很可能是产前因素导致的结果变量,而不是脑瘫的直接病因.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370
- 被引46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