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发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1].据子宫内膜癌病原学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但与患者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故其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存在一定差异.有数据显示,子宫内膜癌在欧洲和北美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在我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且我国每年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可达20万,其死亡率可达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严重威胁女性身体健康[2-3].目前,临床根据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及其生物学行为特点将其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又称为雌激素依赖型,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发病类型,为总发病率的85%左右,临床多发于围绝经期女性[4].Ⅰ型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宫内膜样癌,少部分为黏液腺癌,病情进展相对较为缓慢,经治疗后预后良好;Ⅱ型称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多发于绝经后的老年女性,主要包括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癌,且病情进展较迅速,预后相对较差[5].手术是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同时与激素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联合进行,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发展,但预后效果仍达到不到理想需求.随着研究的深入,分子生物学得到迅速发展,也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靶点.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355
- 被引15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