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文献
  • 知识库
  • 评价分析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论文 期刊
取消
高级检索

检索历史 清除

医学文献>>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知识库 >>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评价分析 >>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发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1].据子宫内膜癌病原学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但与患者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故其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存在一定差异.有数据显示,子宫内膜癌在欧洲和北美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在我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且我国每年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可达20万,其死亡率可达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严重威胁女性身体健康[2-3].目前,临床根据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及其生物学行为特点将其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又称为雌激素依赖型,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发病类型,为总发病率的85%左右,临床多发于围绝经期女性[4].Ⅰ型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宫内膜样癌,少部分为黏液腺癌,病情进展相对较为缓慢,经治疗后预后良好;Ⅱ型称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多发于绝经后的老年女性,主要包括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癌,且病情进展较迅速,预后相对较差[5].手术是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同时与激素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联合进行,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发展,但预后效果仍达到不到理想需求.随着研究的深入,分子生物学得到迅速发展,也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靶点.

更多
广告
作者 张金玲 [1] 李岩 [2] 学术成果认领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518003 [1] 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2]
分类号 R711.74
栏目名称
DOI 10.7620/zgfybj.j.issn.1001-4411.2018.15.74
发布时间 2018-09-05
基金项目
深圳市科创委课题(JCYJ20140416122812021)
  • 浏览355
  • 下载0
中国妇幼保健

中国妇幼保健

2018年33卷15期

3588-3590页

ISTICCA

加载中!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 |
  •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new翻译 充值 订阅 收藏 移动端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使用
帮助
Alternate Text
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