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麻醉与自控静脉镇痛对子宫全切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台州市立医院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实施手术,对照组患者术毕给予自控静脉镇痛,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B,均镇痛至术后72 h,若术后72 h内VAS评分>4分,肌内注射吗啡5 mg补救镇痛,统计两组患者入室时(T0)、手术切皮时(T1)、切皮5 min (T2)、术毕时(T3)、拔除导管时(T4)及出麻醉后监护室(PACU)时(T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包括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补救率、术中舒芬太尼和七氟醚使用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镇痛满意度,并监测观察组患者术毕即刻、术后4h、术后24 h、术后48 h及术后72 h时的血清罗哌卡因浓度和血清游离罗哌卡因浓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T1与T2时的MAP[(75.64±10.35) mmHg、(83.64±8.64) mm Hg]和HR[(97.64±11.57)次/min、(91.28±8.64)次/min]水平与对照组[(80.56±9.34) mm Hg、(88.64±8.22) mm Hg,(105.64±12.05)次/min、(98.64±9.68)次/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17、3.109、4.882及4.207,均P<0.05),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38.35±8.55)h、(39.54±4.35)h、(30.25±4.31)h及(6.54±1.36)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48.35±8.13)h、(43.57±4.63)h、 (35.64±3.94)h及(8.16±1.5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85、4.705、6.845及5.826,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补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镇痛满意度分别为12.73%、10.91%及96.36%,与对照组的34.55%、38.18%及8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4.791、11.044及7.066,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25.64±5.31) μg]和七氟醚使用剂量[(20.05±4.13) ml]与对照组[(30.20±6.45)μg、(27.68±5.51)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48、8.217,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罗哌卡因浓度于术后24 h开始升高,在48 h时达到峰值,血清游离罗哌卡因浓度于术后2h开始升高,于术后24h达到峰值,未发生罗哌卡因局麻药中毒情况.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TAPB在择期行子宫全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较术后自控静脉镇痛而言,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效果好、术中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少及用药安全的优点,且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61
- 被引3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