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对髋臼后壁厚度的解剖学测量及定量分析,探讨髋臼后上壁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为髋臼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15具经甲醛浸泡处理的成年防腐尸体骨盆标本(男8具,女7具),清除多余软组织后对髋臼整个后壁采用角度分区法,分别测量不同层面不同分割点的后壁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距臼缘5mm处测量的髋臼后上壁平均厚度波动于(6.47±0.61) mm至(7.43±0.71) mm之间,髋臼后下壁平均厚度波动于(5.62±0.51) mm至(6.33±0.61) mm之间,臼顶平均厚度波动于(7.71±0.74) mm至(8.27±0.99) mm之间,距臼缘5 mm处髋臼后上壁厚度与髋臼后下壁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臼顶厚度较髋臼后上壁增厚较显著(P<0.05);距臼缘10 mm处测量的髋臼后上壁厚度波动于(8.81±0.67) mm到(13.35±0.89) mm之间,髋臼后下壁厚度波动于(7.02±0.63) mm至(7.66±0.69) mm之间,臼顶平均厚度波动于(14.46±0.97) mm至(17.05±1.35) mm之间,距臼缘10 mm处髋臼后上壁厚度较髋臼后下壁增厚较显著(P<0.05),臼顶厚度较髋臼后上壁增厚显著(P<0.01);距臼缘15 mm处测量的髋臼后上壁厚度波动于(12.08±0.78)mm至(19.84±1.03)mm之间,髋臼后下壁厚度波动于(10.17±0.76) mm至(11.12±0.77)mm之间,臼顶平均厚度波动于(23.23±1.12) mm至(26.01±1.53)mm之间,距臼缘15 mm处髋臼后上壁厚度较髋臼后下壁增厚显著(P<0.01),臼顶厚度较髋臼后上壁增厚显著(P<0.01).结论:整个髋臼后缘厚度从髋臼后下壁→髋臼后上壁→臼项部呈现逐渐增厚趋势,这种趋势随着测量点距臼缘距离的不断增加而愈加明显.髋臼后上壁除了传统意义上维持“头臼对应”稳定性功能外,还可能参与髋臼部分负重.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263
- 被引13
- 下载55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