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卫生组织(WHO)一直致力于推动救援医药产品的开发,鼓励对于紧急情况下需要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实行标准化管理[1-6],从而促进了标准急救包的诞生。1990年 WHO 推出第一个“WHO 急救包”后,急救包的概念已经被许多国家及组织采用。经过不断发展与完善,WHO相继推出了第二代急救包“新卫生急救包98”及第三代急救包“机构间卫生急救包2006”(IEHK2006)。IEHK 2006增加了新的内容,用于解决以下问题①紧急预防性暴力后的HIV感染[7];②病原菌对于常用抗疟药及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攀升[8];③注射剂的安全性;④不同机构间使用急救包的现场经验等问题。目前使用的是最新的第四代急救包“机构间卫生急救包2011”(IEHK2011)。IEHK2011进一步改进了急救包的内容,考虑到了在紧急情况下精神卫生保健[9,10]的需要以及儿童的特殊需求[11-13],主要是用来满足没有医疗设施或在自然灾害或紧急情况下,医疗设施遭到破坏时最初的基本卫生保健需求。必须强调的是,虽然急救包供应的药品、医疗器械(可再生能源和设备)是标准的预包装袋,在紧急情况的早期使用比较方便,但是,必须尽快对当地的具体需求进行评估,补充相应的需求品。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73
- 被引0
- 下载42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