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索更为稳定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局部模型复制方法.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3种不同进针入路进行局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复制,计算造模前、造模后6h及造模后24h关节周径值和肿胀指数,并观察各组关节腔形态学改变.结果 常规A组,尿酸钠以浸润的方式进入踝关节,仅1例关节腔中有大量炎症细胞,造模成功率为10%;常规B组,7例尿酸钠进入了关节腔,造模成功率为70%;改良C组,10例关节腔内有纤维素样渗出及关节滑膜水肿,并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造模成功率为100%.改良组与常规A组和常规B组比较周径增加值和肿胀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常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局部造模的方法进行改良,在大鼠右后肢踝关节背侧正中进针复制的局部模型成功率高,稳定性强,创伤小,有利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228
- 被引26
- 下载9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