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产后盆底康复效果评价中智能盆底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 108例接受产后妇科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其是否接受产后康复治疗为依据,分为A组(53例,于产后6周行康复治疗)及B组(55例,未接受任何治疗).两组患者均于产后6、12周接受智能盆底超声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盆底超声表现;对比两组患者产后6、12周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测量值、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结果 产后12周,A组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26.96±3.26)mm小于本组产后6周的(36.19±5.16)mm及B组产后12周的(35.15±3.1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周,A组患者的膀胱尿道后角(135.26±5.19)°小于本组产后6周的(165.28±6.36)°及B组产后12周的(162.96±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周,A组患者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26.42%低于本组产后6周的62.26%及B组产后12周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盆底康复效果评价中智能盆底超声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3
- 被引0
- 下载17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