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外线又称紫外辐照,指波长为100~400 nm的电磁辐射。由德国物理学家里特于19世纪初发现,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紫外线的深入应用,以及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破坏,人们对紫外线产生的危害越来越重视。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美国与前苏联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制定了不同波段的紫外线卫生标准,但人们对过度接受紫外辐射的危险性尚无足够的认识。根据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及辐射波段的不同,可分为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波长为315~400 nm)、中波紫外线( UVB,波长为280~315 nm )和短波紫外线(UVC,波长为200~280 nm)3大类。紫外线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和人工紫外线。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线光源为太阳;人工紫外线主要来源于多种气体的电弧,以及当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时其辐射光中产生的紫外线,如电焊、气焊、电炉炼钢、探照灯和水银石英灯等[1]。波长为100~200 nm 的紫外线在大气层几乎全部被吸收,无法在空气中传播,因此具有人体健康损害效应的只涉及波长为200~400 nm的紫外线[2-3]。紫外线被物体吸收后可产生光电作用、荧光作用、光化学作用和生物抑生作用[4]。适量紫外线直接照射皮肤,具有杀菌作用,并调节和改善神经、内分泌、循环、消化、血液、呼吸、免疫系统以及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但如果人体受到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光化学反应,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对人的眼睛、皮肤和免疫系统等造成危害。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564
- 被引63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