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文献
  • 知识库
  • 评价分析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论文 期刊
取消
高级检索

检索历史 清除

医学文献 >>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知识库 >>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评价分析 >>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肝纤维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肝窦毛细血管化

摘要:

篇首:肝窦属不连续毛细血管,窦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肝窦内皮细胞的特点是细胞扁而薄,其窦腔面可见少量微绒毛,扁薄的部分有发达的窗孔,细胞呈筛状形态,内皮窗孔无隔膜。肝窦内皮外无基底膜,仅见少量网状纤维。肝窦是通透性最大的血窦之一,是保证血液和肝细胞间正常物质交换的组织学基础。1963年Schaffner发现随着肝硬化的发生,肝窦内皮窗孔数逐渐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基底膜逐渐形成,形似连续毛细血管,称这一过程为肝窦毛细血管化(sinusoid capil-larization)。研究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机理以及和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关系已成为世界肝病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一、肝窦毛细血管化的评判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纤维化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病理变化即为纤维间隔近旁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内皮细胞的失窗孔和内皮下连续性基底膜的形成是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两个主要特征[1]。肝窦内皮细胞的失窗孔意味着肝窦内皮细胞的表型(Phenotype)发生了改变,而连续性基膜的形成可能是构成基膜的一些细胞外基质在Disse间隙沉积的结果[2]。1. 正常肝窦内皮细胞表型的标志:肝窦内皮细胞有很强的物质摄取和代谢能力,它可吞噬多种外源性和内源性颗粒和大分子物质[1]。例如,肝窦内皮细胞表达低亲和力的FCγⅡ受体(CD32、OKM5),内吞和降解免疫球蛋白IgG复合体。

更多
作者: 陆雄 [1] 刘平 [1]
期刊: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年9卷1期 53-54页 MEDLINEISTICPKUCSCD
分类号: R575
栏目名称: 综述
DOI: 10.3760/j.issn:1007-3418.2001.01.034
发布时间: 2004-01-08
  • 浏览:0
  • 下载:0

加载中!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 |
  •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new翻译 充值 订阅 收藏 移动端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使用
帮助
Alternate Text
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