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篇首: 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应用于临床进行疾病的确诊始于19世纪,由于活检时为盲穿进行,加之早期使用的穿刺针多为粗针(12 G~18 G,外经1.2 mm~2.6 mm),很多严重的穿刺后并发症限制了它在临床的应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穿刺针的改进及多样化,各种影像学在临床应用的推广及病理学诊断方法的丰富,尤其是70年代出现的灰阶超声及CT在穿刺引导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穿刺诊断的确诊率并缩短确诊间期,明显降低了穿刺活检的并发症,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使得影像引导下穿刺活检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 一、超声引导经皮胸穿活检技术 1.仪器及穿刺针:采用普通灰阶超声仪或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2.5~5 MHz。目前多数超声仪均配有穿刺探头,即在普通探头上配备穿刺引导支架及导槽,其相应的穿刺引导线可显示在超声仪屏幕上,引导线所指方向及部位即为穿刺针进针方向及穿刺部位。穿刺针有多种类型,有外径在1 mm以内的细针及>1 mm的粗针,有手动或与自动活检枪相配套的,另外根据所采集标本的检查内容分成三类,即单独细胞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及二者兼备的穿刺针。目前,因临床需要病理组织学类型诊断,以及病理组织学诊断中常需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故多采用组织学活检针。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304
- 被引63
- 下载168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