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篇首:患者男性,41岁,1999年6月2日因乏力、呼吸困难、咳嗽、发热、食欲不振于外院就诊,行胸部X线、CT检查。CT示:两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病灶呈絮片状,双肺范围广,以外周和后部为主。病灶密度较淡,边界不清,中肺野病灶内可见大小不等“囊泡”样透光区呈“蜂窝”状(图1),诊断为“双下肺感染”。给予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实验室检查抗HIV(+),经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再次免疫印迹法复查HIV抗体(+),于1999年6月11日转入我院。门诊以“艾滋病合并肺炎”收入院。既往史:患者有国外冶游史。查体:双肺叩清音,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音。实验室检查:6月11日血常规:白细胞9.0 ×109/L,中性细胞0.7,抗HIV(+),CD4∶CD8=0.063。6月14日胸部X线示:两肺弥漫性病变,斑点、片状阴影增多,范围增大,透光度降低,呈磨玻璃样改变,部分病灶融合,融合区密度不均(图2)。6月15日行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42.0 mm Hg(1 mm Hg=0.133 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9.8 mm Hg,pH 7.058。患者经抗感染治疗无效,死于呼吸衰竭。尸体检查(尸检)病理示:两肺实变,未见明显肺含气。肺较坚实,体积增大,呈灰褐色,外形呈不规则结节状,肺叶边缘可有大疱性肺气肿,切面可呈灰红色肝样变,质地均一,肺泡模糊不清。光镜下可见:肺泡间隔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肺泡上皮增生,肺泡腔内渗出物呈“泡沫状”或“蜂窝状”,甲烷六胺银染色(+,图3)。尸检确诊为“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1]。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218
- 被引0
- 下载10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