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监护脱机模式与间断停机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脱机中的比较
Comparison of SmartCare and 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 for weaning old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摘要目的 比较智能监护(SmartCare)脱机模式和间断停用呼吸机两种脱机方法,探讨智能监护脱机模式是否可以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脱机成功率.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呼吸科收治的男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38例,为机械通气时间均超过3 d的COPD患者,年龄70~91岁,平均(83.3±4.3)岁;随机分为智能监护脱机组(SC组,13例)和间断停用呼吸机组(SBT组,25例)进行脱机治疗.所有患者病情稳定,准备脱机.SC组在吸入气氧浓度(FiO2)≤45%,调节吸气压力(IPAP)水平,使动脉血pH值≥7.35,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0%,呼吸频率(RR)在10~30次/min.SBT组每天逐渐延长停机时间.记录每位患者脱机开始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血气分析,血钙、镁、磷,脱机前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时间.脱机成功标准为停用呼吸机48 h以上未再进行机械通气,脱机失败为在脱机过程中患者死亡或者脱机40 d后仍然需要机械通气.结果 在脱机开始时,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血浆白蛋白含量,血清磷、镁、钙含量以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834,0.696,1.384,0.682、0.467、0.816,0.384,P均>0.05);脱机前SBT组pH值(7.45±0.05)显著高于SC组(7.40±0.04,t=3.263,P<0.05).SC组脱机时间[(8.54±2.09)d]短于SBT组[(13.32±2.19)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0,P=0.251).SC组第7天时脱机成功率(77%)显著高于SBT组(40%,x2=4.677,P=0.031);但第14天时两组的脱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64%,x2=0.661,P=0.416).SC组的血气分析次数[(3.5±3.1)次]显著少于SBT组[(6.6±3.7)次,t=2.710,P=0.011].结论 智能监护脱机模式在7 d内的脱机成功率要优于间断停用呼吸机的脱机方法.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311
- 被引29
- 下载205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