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而言,常规正压通气仍是临床治疗各类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呼吸治疗理念的更新,临床与科研中涌现了一些新的机械通气模式,比如液体通气、高频通气、神经调节辅助通气、俯卧位通气、比例辅助通气等以及各种联合通气模式并取得了一定进展[1-4].然而,对于重症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爆震伤、重度吸入性损伤、禽流感及特发性肺纤维化等严重ARDS造成的顽固性低氧血症和极低的顺应性,一般的正压通气和上述新的机械通气模式有时不仅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合,而且容易导致氧中毒、呼吸机相关性肺损害(ventilator associated lung injury,VALI)等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5].因此,寻求一种或者几种联合通气模式以解决氧合、二氧化碳潴留、氧中毒以及VALI等诸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434
- 被引11
- 下载508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