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德国医生GustavKillian发明硬质气管支气管镜并成功用于气道内异物的取出,到池田茂人发明的纤维支气管镜,再到后续众多呼吸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1];从HansChristianJacobaeus首次使用胸腔镜进行胸膜粘连的松解,到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VATS)在胸外科的广泛应用,再到可弯曲胸腔镜的发明引起胸腔镜技术向内科的回归[2],呼吸内镜技术逐步发展完善,成为临床呼吸病学的重要支柱,形成了现代呼吸病学的一个独立亚专科——介入呼吸病学.就名词而言,英文普遍使用"InterventionalPulmonology",直译过来是"介入肺脏病学".而这些介入技术不仅仅用于肺脏病变的诊治,更常用于气道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因此中文使用"介入呼吸病学"一词更为贴切.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384
- 被引5
- 下载911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