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囊内乳头状癌(IPC)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及预后.方法 选取2007年至2017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5例IPC患者(IPC组),随机按1:3比例选择同期浸润性导管癌45例患者(ID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超声表现、钼靶表现、淋巴结转移状况、分子分型、无复发生存等.结果 IPC组与IDC组在发病年龄、性别、超声表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大小、钼靶表现、分子分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63个月(20~96个月),IPC组和IDC组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3.3%和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IDC相比,IPC好发于老年患者,特别是绝经后女性,男性发病较IDC占比更高,超声表现为囊实混合的界清肿块更多见,淋巴结转移更少见;IPC总预后好,对于IPC合并浸润性癌,建议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评估腋窝.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99
- 被引0
- 下载19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