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篇首: 自从1953年介入治疗开始使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经皮动脉穿刺以来,穿刺点持续加压后卧床休息被认为是动脉止血的金标准方法[1].在此基础上,人们发明了机械按压方法,如Femostop、Compressar或Clamp-Ease.这些装置节省了人力,但血肿发生率上与人工方法相近,而且,并没有减少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及痛苦,也没有减少抗凝后拔鞘的时间[2].由于使用更大内径的新装置和围手术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经皮治疗血管疾病的范围增加,导致了穿刺点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从0.5%上升至17%[3].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83
- 被引0
- 下载1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