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结核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发生肝损害后尿液代谢组学变化的研究,结合尿液中吡嗪酰胺及代谢产物的浓度探索肝毒性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招募临床确诊的结核患者,用药前后的尿液,并测定相关生化指标;基于UPLC-MS的尿液代谢组学测定平台,对尿液中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行测定,运用PCA及PLSDA模型判断各组之间的代谢组差异,并根据PLS-DA模型中的VIP值、组间化合物的p值及浓度比比较化合物差异,探索抗结核药物影响的代谢通路。结果:健康受试者、结核初诊患者、用药后未发生肝脏损伤患者以及用药后肝损伤患者之间的代谢组及部分化合物之间存在差异;尿液中5-OH-PA、PA、5-OH-PZA均与次黄嘌呤呈正相关,5-OH-PZA与黄嘌呤呈现中等强度的正相关性,而与尿酸呈负相关。结论: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毒性与磷酸戊糖途径、嘌呤代谢通路有关;吡嗪酰胺代谢物参与影响了嘌呤代谢通路而产生肝毒性。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