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物联合治疗小儿喘息临床效果分析
Analysis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different drugs combin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wheezing in children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联合治疗小儿喘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50例喘息患儿作为病例组,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n=30)、B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n=30)、C组(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n=30)、D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盐酸左沙丁胺醇,n=30)、E组(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盐酸左沙丁胺醇,n=30),5组均持续治疗1周,比较各组治疗1周后临床疗效,症状控制情况及住院时间,血清内皮素-1(ET-1)、瘦素(Leptin)、脂联素(APN)、25-羟维生素D3[25-(OH)D3]及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炎症指标水平.另选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正常组(n=30),对比病例组和正常组血清ET-1、Leptin、APN、25-(OH)D3和炎症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1周后,E、D、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6.67%、90.00%,高于B、A组的66.67%、66.67%;E、D组喘息缓解、哮鸣音消失、咳嗽消失及住院时间短于C、B、A组,C组短于B、A组;治疗前,病例组血清ET-1、Leptin、白细胞介素(IL)-4、IL-10水平高于正常组,血清APN、25-(OH)D3、IL-12、IL-33、IL-37、γ-干扰素(IFN-γ)水平低于正常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周后,A、B、C、D、E组血清ET-1、Leptin水平降低,E、D组低于C、B、A组,C组低于B、A组;血清APN、25-(OH)D3、IL-33、IFN-γ水平升高,E、D组高于C、B、A组,C组高于B、A组;血清IL-10水平升高,但E、D组低于C、B、A组,C组低于B、A组;血清IL-4、IL-12、IL-37水平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喘息患儿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机体处于炎症亢进状态,布地奈德+左沙丁胺醇和甲泼尼龙+布地奈德+左沙丁胺醇治疗方案可提高喘息患儿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ET-1、Leptin、IL-10水平,上调血清APN、25-(OH)D3、IL-33、IFN-γ水平有关.临床也需根据喘息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3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