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保心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Efficacy and mechanisms of Shexiang Baoxin Pill in treating stable angina pectoris(cold coagulation heart pulse type)
摘要目的 基于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通路分析麝香保心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型)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型)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8例.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接受麝香保心丸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TLR4/MyD88/NF-κB通路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血脂水平、心功能及心绞痛发作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LR4、MyD88、NF-κB 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且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71±0.78、1.48±0.47、1.45±0.48,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3.42±0.73、3.18±0.76、2.37±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升高,且联合治疗组患者为(2.26±0.26)mmol/L,高于常规治疗组的(1.93±0.21)mmol/L,两组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患者分别为(1.90±0.41)mmol/L、(5.46±0.59)mmol/L、(2.64±0.46)mmol/L,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11±0.43)mmol/L、(5.93±0.54)mmol/L、(3.16±0.4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水平均升高,且联合治疗组患者分别为(58.61±4.61)%、(71.24±7.79)mL,高于常规治疗组的(53.52±4.42)%、(64.71±6.0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均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患者分别为(1.12±0.31)次/周、(1.12±0.23)min/次,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15±0.47)次/周、(1.74±0.27)min/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33%,略高于常规治疗组的4.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麝香保心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型)疗效确切,可控制心绞痛发作情况,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良好,其作用机制与其调节TLR4/MyD88/NF-κB通路及血脂代谢有关.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3
- 被引0
- 下载3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