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篇首:脑震荡占颅脑外伤的80%〔1〕,系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多数患者以头昏、头痛、眩晕、记忆力下降、焦虑、抑郁等为主诉〔2,3〕,而神经系统无定位体征,给实际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自Bakay等报道脑震荡后脑组织超微结构呈明显时序性变化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病理、生理等诸方面进行研究〔4,5〕;有关脑震荡的多形式诱发电位研究未见系统报道,现就此进行介绍。1 脑干听觉诱发电(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 听觉诱发电位是声音信号刺激耳后在头部记录的产生于听觉神经通路不同部位的电位。依潜伏期分为10ms以内的BAEP、10—50ms的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50ms以上的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BAEP由7个波组成,源于自蜗后听神经至中脑水平的神经结构,Ⅰ波和Ⅱ波反映听觉通路周围段功能,Ⅲ、Ⅳ、Ⅴ波等反映中枢段功能,Ⅰ—Ⅴ、Ⅰ—Ⅲ、Ⅲ—Ⅴ波的峰间潜伏期延长提示中枢性损害。三者中BAEP临床应用广泛,后两者源于中脑以上听神经通路,临床应用少。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83
- 被引0
- 下载1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