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LASIK手术对角膜后表面高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Changes in posterior corneal elevation after femtosecond LASIK versus SBK
摘要目的 探讨飞秒制瓣LASIK(FS-LASIK)及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同期行近视及近视散光矫正患者85例(170只眼),其中飞秒制瓣LASIK组46例(92只眼),SBK组39例(78只眼),再按等效球镜分为中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对患者行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测量角膜顶点、角膜最薄点和以顶点为圆心2 mm(中央区)、4 ram(近周边区)及6mm(远周边区)直径上总共26个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下中低度及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四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角膜顶点、最薄点及中央区轻度后移,近周边区及远周边区轻度前凸.术后各时间点及各观察部位四组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飞秒制瓣LASIK和SBK术对中低度及高度近视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均较小,其总体趋势为中央区轻微后移,周边区轻度前凸.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69
- 被引7
- 下载9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