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是因患者牙齿或骨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的错(牙合)畸形,临床表现为上颌前牙向唇侧倾斜,磨牙远中关系,可伴不同程度上颌前牙前突、前牙深覆盖、深覆(牙合)及开唇露齿等[1].正畸治疗是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常用的矫正手段,可缓解错(牙合)畸形,促进牙齿、颌骨及面部组织形态位置关系相协调,调整患者侧貌向前凸出状态,进而提高患者颜面部美观[2].当前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于非拔牙功能矫正,但对于常用拔牙方式尤其是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与拔除两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两颗下颌第二前磨牙对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3].本研究探讨不同拔牙模式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特征和上切牙舌倾角度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2
- 被引3
- 下载6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