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文献分析痧证外治法关键信息
Research on key information of external treatment of Sha-syndrome based on ancient literature analysis
摘要目的:系统挖掘梳理古代医籍中关于痧证外治法的源流、概念、逻辑关系、主治病症、具体方法等关键信息进行整理研究.方法:基于中华医典数据库和安徽中医药大学青梨文献库,使用计量学方法分析相关古籍朝代、临床症状、痧证外治方法、部位选择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27和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刮痧部位以及痧证的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痧证外治法的古籍汉、明、清各有2、6、23部,74.19%信息记载于清代古籍.其中干预疾病之痧证外治法最多见于放痧、刮痧法,放痧应用频次占比最多为绞肠痧(21.74%)和兼痧(13.9%),刮痧应用频次占比最多为绞肠痧(16.7%)和斑痧(16.7%).对不同痧证进行关系规则分析,可见绞肠痧与发痧呈强关联.刮痧部位的聚类分析谱系图,当度值为20时,刮痧部位分4类:颈项-两胁-背心、脉门-脑后、心窝、足心;放痧部位的聚类分析谱系图,当度值为15时,放痧部位分5类:十指头-两臂弯-两腿弯、舌下两傍-少商穴、委中穴-曲池穴、颠顶、双乳;结合古籍医案常用部位、痧证脉候、痧筋辨识,外治工具和介质等形成系统信息结构.结论:痧证外治法是中医临床经验的宝贵结晶,通过厘清古代文献关键信息,为传承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9
- 被引0
- 下载3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


换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