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后扩张技术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
Comparison of midterm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s of msM and final kissing balloon inf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摘要目的 评估一种新的依据血管不同部位管径差异选择适当球囊进行依序扩张的后扩张技术(msM技术)的临床可行性,并比较msM与最终对吻球囊扩张(FKBI)两种后扩张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10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分叉病变并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根据选择的后扩张技术分为FKBI组(54例)和msM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情况、随访情况,术前即刻、术后即刻和术后随访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定量分析(QCA)参数,手术前后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情况,以及住院、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血栓、夹层、钙化、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病变构成、病变部位和类型构成,以及主支、分支血管病变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sM组行双支架术的患者构成比、分支血管置入支架的患者构成比、球囊最大释放压力和最大直径均显著低于FKBI组(P值均分别<0.01、0.05).两组间术前即刻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的QCA参数,术后即刻主支血管的QCA参数,以及术后随访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的QCA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FKBI组术后即刻分支血管的参考血管直径(RVD)、最小管腔直径(MLD)、直径狭窄度(DS%)和管径即刻获得等参数均显著优于msM组(P值均分别<0.05、0.01).FKBI组和msM组的IVUS检查率分别为37.0% (20/54)和29.2%(14/48),两组间主支血管术前最小管腔面积(MLA)和术后最小支架面积(MS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sM组的主支血管支架膨胀指数和支架对称指数明显优于FKBI组(P值均分别<0.05、0.01).两组间住院、随访期间MACE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sM技术使主支血管支架近端的对称指数和膨胀指数优于FKBI技术,但其对临床效果的影响仍需进行进一步长期、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25
- 被引4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