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受体阳转阴的发生机理与治疗进展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progress of breast cancer with receptor from"positive to negative"
摘要乳腺癌因其高度异质性,给乳腺癌精准治疗带来挑战.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状态是乳腺癌精准诊疗的重要依据.对于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既往治疗主要基于原发病灶受体状态.但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复发/转移灶受体表达与原发病灶不同,推测可能与肿瘤异质性和治疗后的克隆选择效应相关.相较于受体表达"阴转阳",受体"阳转阴"的发生率更高,且受体表达的缺失可能导致对原有疗法耐药且预后不良.重新评估乳腺癌复发/转移灶受体状态对调整治疗策略和判断预后具有显著临床意义,但能否基于受体变化情况指导临床决策,在临床研究或实践层面仍存在较大争议.随着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及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等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如何优化受体"阳转阴"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成为未解决的临床需求.该文旨在深入探讨乳腺癌受体"阳转阴"的机理、预后影响以及治疗现状,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4
- 被引0
- 下载7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