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间隔穿孔不同术式的回顾分析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to postinfarction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urgical repair vs.transcatheter interventional closure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合并室间隔穿孔(post-infarction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PIVSR)行外科修补手术或介入封堵术治疗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2020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就诊并确诊为PIVSR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介入封堵术组(n = 50)和外科修补手术组(n = 14),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术中、术后相关结果及随访结局等.结果 与外科修补手术组相比,介入封堵术组女性多、穿孔(VSR)直径小、病情相对轻、住院费用低、手术时间短、ICU滞留时间短、术后残余分流比例高.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左室舒末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术后1个月和6个月之间的差异及随访无死亡事件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ox回归分析中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Ⅱ-Ⅳ级)是影响两组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 PIVSR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术预后好,术后患者创伤小,恢复快,住院费用低,远期生存率较高,介入封堵术作为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可能成为外科手术修复的一种有价值的替代治疗.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94
- 被引0
- 下载39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