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献 >>
  • 检索发现
  • 增强检索
知识库 >>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评价分析 >>
  • 机构
  • 作者
默认
×
热搜词:
换一批
论文 期刊
取消
高级检索

检索历史 清除

"筋出槽"大鼠模型骨骼肌形态学和功能的特征性变化

Characteristic changes in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of skeletal muscles in a rat model of"tendon off-position"

摘要背景:"筋出槽"是被《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收录的疾病名称,也是手法、针刺等治疗的临床指征,但其具体的效应机制尚不明确,亟待建立一种可以反映其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的动物模型,以便深入研究其临床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目的:基于骨骼肌等长收缩建立大鼠"筋出槽"疾病动物模型,探究"筋出槽"后大鼠骨骼肌形态学和功能的特征性变化.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静态负荷组和额外负重组,每组20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不做处理;后两组采用作者课题组设计的静态负荷悬挂造模装置固定大鼠,通过施加静态负荷(以大鼠自身体质量作为静态负荷)使大鼠上肢肌肉持续的等长收缩,建立"筋出槽"损伤模型;额外负重组在静态负荷组的基础上于大鼠踝关节处额外施加体质量50%的质量.分别于造模2,4周后取材,测试大鼠四肢抓力、骨骼肌湿质量、血清肌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A水平的改变情况,观察大鼠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2周时,模型组(静态负荷组和额外负重组)大鼠抓力显著降低,骨骼肌湿质量显著下降,血清肌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A水平显著上升,肌纤维形态结构异常,伴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电镜结果显示肌原纤维结构紊乱,Z线扭曲,明暗界限模糊;②4周时,模型组大鼠抓力较2周有所上升,血清肌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A水平下降,肌纤维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均有不同程度恢复;③提示基于骨骼肌持续等长收缩建立的大鼠骨骼肌损伤模型,2周时可良好反映"筋出槽"的病理特点,可用于进行针刺、手法等治疗"筋出槽"的效应机制研究.

更多
广告
  • 浏览32
  • 下载9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加载中!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new翻译 充值 订阅 收藏 移动端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

使用
帮助
Alternate Text
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