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方文化下,关于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男性化模型.按照一致性模型,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是最为理想的;按照双性化模型,在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两个维度上得分都高的个体社会适应性最强而且心理最健康;按照男性化模型,男性化特质才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主要决定因素.研究运用大样本的网络数据,探讨在中国文化下,上述三个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具体地,在性别角色类型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的适用性.结果发现:双性化模型得到支持,同时具有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最高;男性化模型和一致性模型都没有得到支持.这表明当代西方文化中的理想模型--男性化模型并不适用于中国,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具有文化特异性.这一结果不仅增进和丰富了人们对文化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的认识,还对我国目前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和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3
- 被引146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