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亲之痛的社会意涵:对医学化的人类学反思
The Social Implication of Bereavement: Reflection of the Medicalization from Anthropological View
摘要失去亲人而悲痛,是人类的正常情绪.但美国精神病学会认为,持续悲伤的时间应为2个月,超时则需进行治疗.从哈佛大学人类学家兼精神病学家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的反思中得到启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跨文化比较寻找应对丧亲之痛的社会治疗方法及其社会意涵,对当代过度医学化现象进行人类学反思.不应将所有“反常”和问题都“医学化”,全部付诸医疗实践.解决疾痛不仅需要生物医学的方法加以控制,也需要在社会文化中挖掘其根源和社会意涵,在社会文化中探索疾痛的解决之道.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33
- 被引10
- 下载15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