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冠脉血流储备及心肌血流量的变化及其机制
Changes of coronary flow reserve and myocardial blood flow after coronary microembolization
摘要目的:经导管建立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测定微栓塞后冠脉血流储备及心肌血流量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2只小型猪,通过导管方法建立急性冠脉微栓塞模型,观察急性期(基础、微栓塞后2 h、6 h)及慢性期(基础、微栓塞后1周)冠脉血流储备和心肌血流量的变化情况,并测定血清中内皮素-1(ET-1)浓度变化.结果:急性期冠脉微栓塞后冠脉血流储备在基础、微栓塞后2 h、6 h分别为2.10±0.60、1.40±0.10及1.10±0.10(微栓塞后2 h及6 h与基础相比,均P<0.01),慢性期实验中,冠脉血流储备在微栓塞前及微栓塞后1周分别为2.03±0.43及1.58±0.22(微栓塞后1周与基础相比,P<0.05).但前内侧和后内侧心肌血流量以及它们的比值在微栓塞后没有显著变化.测定血清ET-1浓度显示微栓塞后2 h开始升高,但只有微栓塞后6 h较基础有明显增加(P<0.05),微栓塞后6 h及1周心脏标本NBT染色均未见梗死灶.结论:冠脉微栓塞后冠脉血流储备呈现先下降后恢复的趋势,这种变化与内皮功能变化一致,冠脉血流储备和心肌血流量变化不同步.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398
- 被引14
- 下载118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