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痉挛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超声肌肉结构参数的比较
Comparison of Muscle Architecture Parameters Measured by Ultrasound in Stroke before and after Antispastic Treatment
摘要目的:利用超声肌肉检查技术观察抗痉挛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的肌肉结构参数(MAP)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在痉挛评价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接受口服抗痉挛药物、抗痉挛体位摆放、痉挛肌牵伸训练和拮抗肌主动收缩训练等抗痉挛治疗的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腓肠肌外侧头肌肉纤维作为研究靶肌肉,分别对健、患侧肢体进行评定和超声MAP测量。测量内容包括: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评定;MAP中的肌肉羽状角度(PA)、肌纤维长度(FL)和肌纤维厚度(MT)。分析抗痉挛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4周MAS和MAP的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脑卒中患者随着抗痉挛治疗时间的增加,MAS评分、PA和MT出现下降趋势,FL出现上升趋势。其中MAS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4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4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MAP参数中:FL不仅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4周相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PA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MT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评定肌纤维肌张力的显著性变化时,MAS与MAP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结合应用MAS和MAP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地评定肌张力的细微变化,从而更好地评定临床抗痉挛治疗效果,指导治疗。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287
- 被引9
- 下载136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