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例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临床特点与颅颌面结构特征分析
Clinical features and cranio-maxillofacial structure in 55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condyle resorption
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 condyle resorption,ICR)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颅颌面结构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55例ICR患者及55例关节健康的骨性Ⅱ类错患者(对照组).对ICR患者的性别、年龄、单双侧发病情况及相关的关节症状进行统计,分析ICR患者的临床特点.利用二维头影测量及三维重建测量相关的颅颌面部指标,比较2组人群颅颌面结构特征的异同.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R女性患者占比92.7%,平均就诊年龄(22.17±3.46)岁,双侧关节发病占87%,29.1%的患者曾有关节症状.二维测量显示ICR组的SNA、A-NP、Co-A、SNB、Go-Me、Co-Go和S-Go/N-Me等指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MP-SN和Y-Axis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的S-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测量显示,ICR组除Se-Ne、CoR-Ae和SNLp-GoL外,其余测量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ICR好发于女性,平均就诊年龄22岁,病变多累及双侧关节,不到1/3的患者出现关节症状.相比关节健康的骨性Ⅱ类患者,ICR患者下颌骨严重后缩,下颌体与下颌支更短且多数为高角状态,后前面高比例明显偏小,同时上颌前突并不明显.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27
- 被引2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