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胸部肿瘤放疗可引起放射性心脏损伤( RIHD )〔1〕. 据统计,放疗后 RIHD 的发生率高达20% ~68% 〔2,3〕.目前,这一放疗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被认为是淋巴瘤和乳腺癌患者放疗后的常见良性死因〔4,5〕,这类病人放疗后十年中约有 88%出现无症状的心脏异常〔6〕,同时他们进行各种心血管手术和安放起搏器的概率提高了数倍〔7〕,心力衰竭发生概率也成倍提高〔8〕. RIHD包括射线引起的即刻效应和迟发损伤两种情况,研究认为射线攻击受照射组织的DNA,同时启动氧化应激,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促进最终引起心脏的无菌性炎症〔9〕,这是一个渐进的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综合作用的病理性发展过程〔10〕. 然而该病病因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临床没有针对RIHD 的有效干预措施. 研究显示胸腹部放疗引起的RIHD已经与传统的放射性肺纤维化损伤同等重要〔11〕,这提示医务工作者应该对RIHD给予充分的关注. 本文通过研究RIHD的国内文献,较系统的整理近30年来我国科研医务工作者对RIHD的研究认识,从临床实验和基础实验两个方面汇总分析RIHD的研究现状.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84
- 被引10
- 下载39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