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骼慢性疾病,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化,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1] . 世界卫生组织将骨密度(BMD)低于健康青年人平均BMD 2. 5 标准差诊断为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致使老年人日常活动受限,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下降,每年在全世界范围造成890 万起骨折[2] ,而骨折又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药物干预可改善骨质疏松症状,但对于骨折的其他风险因素却没有作用,如肌肉减少、活动受限、摔倒等. 同时,这种治疗方式还会对其他系统产生一定的副作用,长期应用双膦酸盐易导致骨代谢减慢及颌骨骨坏死,雌激素替代疗法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肿瘤风险等,这些限制了其广泛应用[3] .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88
- 被引2
- 下载108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