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阐明引起新疆和静县某牧场牦牛发生败血症的主要细菌性病原及病原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剖检并采集发病牦牛的病变组织经细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分析、PCR扩增沙门菌肠毒素(stn)基因和16S rRNA基因、血清分型及MLST分型鉴定、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等方法对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2株菌在XLD和HE固体培养基上形成黑色、光滑、湿润、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分离菌生化特征与沙门菌相似度达98%;PCR扩增结果显示,分别扩增到260 bp的stn基因及1 500 bp的16SrRNA基因,16S rRNA基因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属于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血清型鉴定为圣保罗型沙门菌(1,4,5,12:e,h:1,2);MLST分型为ST313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四环素耐药.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通过灌胃接种菌液0.2 mL/只,接种剂量分别为5×103 cfu/mL、5×102 cfu/mL、5× 101 cfu/mL,结果显示感染后7 d,3个实验组小鼠死亡率分别为60%(3/5)、20%(1/5)和0(0/5).采集病死小鼠肺、肝、脾组织制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的脾、肺组织充血出血,肝细胞出现坏死等.本研究从疑似败血症牦牛脏器中分离到两株沙门菌,分型鉴定均为圣保罗沙门菌,该分型在新疆地区尚无报道.本研究为新疆牦牛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2
- 被引8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