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韭残存居群的数量性状分化和地方适应性及其对保育遗传复壮策略的提示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S AND LOCAL ADAPTABILITY OF REMNANT POPULATIONS OF ISOETES SINEN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D GENETIC REINFORCEMENT
摘要研究残存居群的数量性状分化及其地方适应性有助于了解不同居群对环境的适应性并制定相应的保育策略.本研究采用同园实验,利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3个居群的9种优势基因型的数量性状进行巢式方差分析,并采用Bayesian方法计算等位酶(FST)和数量性状(QST)的居群分化值.结果表明,在测量的14个数量性状中,有10个性状在居群间有显著性差异,仅有3个性状在居群内有显著性差异;多重比较表明其中5个性状的平均值均以松阳居群最高,休宁居群最低;建德居群的大孢子囊的性状和植株高度的平均值最高,休宁居群最低;推测这可能是与奠基者效应、物种间竞争及中华水韭在自然生境下形成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权衡有关.对居群数量性状分化的QST值和等位酶分化的FST值分析比较发现,在假设为自交系时有8个性状的QST值均大于FST值,表明存在明显的地方适应性,居群间个体的混合存在潜在的远交衰退的风险,所以不宜采用居群间相互移植个体的方法来进行中华水韭居群的遗传复壮.对休宁和松阳两个居群的保育应采用提高居群内基因流和改善生境环境的方法,促进居群内的遗传复壮;对建德居群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宜建立特定生境的保护小区.
更多相关知识
- 浏览164
- 被引17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